1921年7月,在共产主义理想的召唤下,十几个有志有识之士从天南海北走到一起,召开会议成立中国共产党。自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国现代化之路开启了新的航程。当时间的指针划过100个年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中国现代化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变为现实。百年初心不改,百年使命不移,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斗争中奋起、在曲折中探索、在改革中前进,一路慷慨一路歌,奋力书写中国现代化的恢弘华章。
百年交汇,千年梦圆。在逐梦征程的高光时刻,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日月昭昭、乾坤朗朗,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自信满满、其乐融融。站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起跑线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着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远发展,擘画了未来5年乃至15年中国发展的新图景,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一、中国式现代化
实现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世界近代以来各国孜孜以求的共同目标。二三百年前,西方兴起工业革命借科技之力推动社会生产、发动启蒙运动用理性之光促进思想解放,而当时,中国农耕社会自给自足内卷化仍在不断加深,与人类第一次现代化进程失之交臂。鸦片战争之后,旧中国被迫卷入现代世界体系,中国人民开始了苦苦寻求现代化之路,但在内忧外患的社会条件下,中国现代化没有也不可能取得成功。1924年,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其25条是多么雄心壮志、前景光明,被称为近代中国谋求现代化的第一份蓝图,但终究随着先生逝去而未能如愿。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直到中国共产党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直到新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才走上了光明坦途。从1954年“四个现代化”任务到1964年“两步走”设想,从1987年“三步走”战略部署到1997年新“三步走”战略部署,从新世纪强调“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新时代部署新“两步走”战略安排,中国共产党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回顾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这条路之所以走得通、走得对、走得稳,就是因为它既遵循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又立足国情进行独立自主的探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人口超过14.1亿,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8%。在人类过去几百年的进程中,西方国家一直占据着发展优势地位,引领着现代化的风潮和方向。迄今为止,世界上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不超过30个、总人口不超过10亿。我们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实现了现代化,意味着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中国人民将进入现代化序列,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有深远意义的大事。在世界现代化的新版图上,中国形成了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劳动力市场和消费潜能,成为人类现代化进程中最重要的增长极和最强劲的动力源。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有本质区别,我国现代化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的,天然蕴含着共富共享的价值追求。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到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必须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旨归,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如果发展的结果让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导致“马太效应”,就严重偏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也违背了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搞现代化的初衷。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社会发展是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为前提的。在现代化进程中,“两个文明”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只有二者相辅相成、协同发力,才能推动社会整体跃升、行稳致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使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喜看今日之中国,不仅巍峨的高楼大厦在神州大地遍地林立,强大的精神伟力也在亿万人民心中激荡勃发。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考察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基本上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之路,在创造了极为丰裕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难以想象的环境创伤。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发生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以极其惨烈的代价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中国的现代化绝不走西方工业化的老路,而是把发展和保护、利用和修复有机统一起来,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可以预见,到我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美丽中国将以更高的颜值展现在世人面前。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从世界近代史来看,“国强必霸”似乎是现代化难以摆脱的一个魔咒,大国的崛起往往都伴随着对他国的侵略和掠夺。但时代不同了,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发生了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潮流,谁再走弱肉强食、殖民扩张的老路,不仅在道义上会引起公愤,而且在现实中也会碰得头破血流。“计利当计天下利。”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中国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不断以现代化的成就造福自己也惠及世界。
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昭示世人,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只要找准正确方向,驰而不息,条条大路通罗马。
二、新的历史起点
2020年,注定在人类历史上烙下深深的印记。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疯狂肆虐,吞噬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搅乱了世界经济运行的秩序,全球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至暗时刻。面对疫情的严重冲击,中国在与国际社会携手合作的同时,统筹国内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恢复生产生活秩序,GDP增长2.3%,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意义非凡,是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成就分不开的,是与过去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分不开的,为“十三五”规划胜利收官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在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这5年令人振奋,大事喜事接连不断,我们胜利召开党的十九大、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欢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极大地鼓舞了党心民心;这5年让人揪心,急事难事接踵而至,我们经历中美经贸摩擦、遭受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遇到多年罕见的洪涝灾害,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60个月、1800多天,历史的车轮在中国大地上碾出了一道道非比寻常的痕迹。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力攻克难关难题,坚决顶住逆风逆水,“中国号”巨轮继续乘风破浪、坚毅前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五年来综合国力稳步提升。经过5年的努力,我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经济总量超过100万亿元,年均增长高达5.8%,继续担当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科技创新、工程建设和发展战略取得一大批标志性成果,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大飞机制造、航空母舰等领域成果丰硕,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惊艳世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捷报频传。“直播带货”“数字经济”“新基建”“新平台”等蓬勃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新动力。随着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大大增强。
五年来脱贫攻坚决战决胜。5年间,现行标准下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年均脱贫人数超过1000万。贫困人口吃、穿“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如厕难等长期困扰农村群众的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按照世界银行发布的贫困线标准,我国已完全消除绝对贫困,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
五年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从2016年至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3821元增加到32189元,年均实际增长5.6%。各项民生事业取得实质性进展,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000万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日俱增。今天,中国人民的生活不断升级迭代,更加注重品质和体验,越来越多的人把“知识付费”“异地打卡”“健身美食”作为一种生活风尚。
五年来制度优势充分彰显。过去5年,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若干领域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越来越得到亿万人民的认同和拥护,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赞许。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国国家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得到充分彰显,短短10多天建成了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和16座方舱医院,1个多月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2个月左右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3个月左右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
岁月见证决胜的脚步,成就开启崭新的征程。“十三五”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砥砺奋进,打赢了关乎亿万人民幸福生活的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延续千年的小康夙愿,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5年光阴荏苒,在时空的隧道中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但在党和国家历史发展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中华大地上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恢弘画卷。
三、新的目标任务
中国发展奇迹的“密道”在哪儿,一直是国外许多人热衷探究的话题,被称为当今世界最置顶的“斯芬克斯之谜”。尽管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很多人是认同的,就是中国能够制定中长期和远景目标,并且可以锚定目标一以贯之推进,从而一步步把既定目标变为现实。相较于一些西方国家政党轮流坐庄“只管任期内的事”“前后届翻烧饼”的短期主义,中国可以进行5年、15年乃至百年的长期谋划,能够保持发展的战略性、连续性和稳定性。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5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就是一份面向未来、高瞻远瞩、谋划长远的宣言书。它着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接续推进,专门用4个条目、约2400字的篇幅,对未来5年和15年的发展图景进行了描绘,明确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了路线图。
它明确了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的一个突出贡献和亮点,就是以15年为时间段,前瞻性地绘就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锦绣宏图。文件中提出的9个方面内涵丰富,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领域,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符合实际又深谋远虑,催人奋进、令人期待。这次全会把五年规划和远景目标一体谋划、一体设计,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政治担当和战略眼光。
它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指导方针。思路决定出路,用什么样的思路谋划发展,对推进党和国家事业极为关键。《建议》提纲挈领地点明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全面体现了新时代以来我国发展的理念方略和成功经验,集中反映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战略新思路新要求。同时,《建议》还提出了我国发展必须遵循的5条原则,特别是创造性地强调了坚持系统观念,是对我国发展方法论的丰富和升华。总起来看,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有机统一、相互贯通,为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总遵循。
它明确了“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建议》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提出了“六个新”的主要目标,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这个目标抓住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处和要害点,从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社会文明程度、生态文明建设、民生福祉、国家治理效能的维度加以标定,进而引领和带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整体跃升。
它明确了“十四五”时期重点任务。《建议》把明方向和指路子相结合,既清晰确定了思路,又全面部署了任务。文件总体上按照新发展理念来谋划,分领域阐述了12项重点任务,对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内市场、深化改革、乡村振兴等方面作出了安排,指出了下一步工作的突破口和着力点。这些重大举措,紧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点要点、经济社会运行的难点堵点、人民群众生活的痛点焦点,列出了一份含金量足、干货满满的任务清单。
复兴伟业谋新篇,奋发图强开新局。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我们的未来是光明前景,胜利属于不断奔跑的追梦人和奋斗者。在新征程上,党团结带领亿万人民驾驭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巍巍巨轮,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彼岸破浪前行。
|